在食品包装领域,无纺布因轻量化、透气性好、成本可控等优势,常被用于面包、果蔬、熟食等食品的初级或次级包装。但无纺布本身易吸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尤其在潮湿、高温等储存环境下,可能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因此,在无纺布食品包装袋中添加抗菌剂,成为延长食品保质期、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
无纺布食品包装袋引入
抗菌剂,本质是通过抑制包装材料表面的微生物繁殖,切断 “包装 - 微生物 - 食品” 的污染链条,具体实现两大核心目标:
- 延长食品保质期:阻止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如青霉菌、曲霉菌)在包装袋内滋生,避免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品发霉、变味、变质,尤其适用于果蔬、烘焙食品等易腐品类。
- 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因包装材料微生物超标引发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同时避免包装本身因微生物分解产生异味或有害物质,维持食品原有品质。
抗菌剂需通过合理工艺融入无纺布基材,确保其均匀分散且不影响无纺布的物理性能(如透气性、拉伸强度),主流工艺有以下 3 种:
纺丝前添加(内添加法)
在无纺布的原料(如 PP、PET 等聚合物颗粒)熔融纺丝前,将抗菌剂(多为无机或有机抗菌母粒)与原料均匀混合,再通过纺丝、成网、加固(如热粘、针刺)制成无纺布。
- 优势:抗菌剂分布均匀,抗菌效果持久(不易因摩擦、水洗流失);
- 适用场景:需长期抗菌的包装(如熟食真空包装、谷物储存袋)。
后整理喷涂(外添加法)
无纺布成型后,通过喷涂、浸渍等方式将抗菌剂溶液(如天然植物提取物、水溶性季铵盐)附着在其表面,再经烘干固化。
- 优势:工艺简单、成本低,可灵活调整抗菌剂种类;
- 注意事项:抗菌剂易因摩擦或潮湿脱落,持久性较弱,适用于短期使用的包装(如一次性果蔬袋、面包托)。
复合层间添加
对于多层无纺布包装(如外层防水 + 内层抗菌),将抗菌剂夹在两层基材之间,既能避免抗菌剂直接接触食品,又能延长其作用时间。
- 适用场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食品(如婴幼儿辅食包装、直接入口的零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