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南京天诗蓝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微信沟通在线联系24H服务热线:025-57577879
天诗蓝盾
聚焦行业热点 感知行业发展方向

医用耗材用抗菌剂的应用与全面介绍

来源: 天诗蓝盾杀菌剂更新日期:2025-08-22 联系电话: 025-57577879
在医疗场景中,医用耗材(如导管、敷料、手术器械包装等)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伤口、黏膜或体液,易成为微生物滋生和交叉感染的载体。为降低医院感染(HAIs)风险、延长耗材使用安全性,在医用耗材中添加专用抗菌剂已成为医疗材料领域的核心技术方向之一。这类抗菌剂需同时满足高效抗菌性生物安全性(无致敏、无细胞毒性)及医疗场景适配性(如耐灭菌、与基材相容性),其应用严格遵循医疗行业标准。

一、添加抗菌剂的核心价值:阻断医疗感染链

医用耗材引入抗菌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抑制或杀灭耗材表面的致病微生物,切断 “耗材 - 患者”“耗材 - 医护人员” 的感染传播路径,具体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1. 降低医院感染风险:针对术后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减少因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手术部位感染(SSI)等引发的并发症。
  2. 延长耗材使用周期:对于可重复使用的耗材(如手术器械、呼吸机管路),抗菌剂可减缓微生物对材料的降解,降低清洗消毒频次,同时避免因微生物污染导致的耗材提前报废。
  3. 提升特殊场景安全性: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科等高危感染环境中,抗菌耗材可作为 “被动防御屏障”,辅助保护免疫力低下患者(如老人、新生儿、化疗患者)。
 

二、抗菌剂在医用耗材中的添加工艺

医用耗材的基材多样(如高分子材料、纺织品、金属),且需耐受严格的灭菌工艺(如高压蒸汽、环氧乙烷、γ 射线),因此抗菌剂的添加工艺需兼顾 “抗菌有效性” 与 “材料稳定性”,主流工艺分为二类:

1. 基材内添加(内混法)

  • 工艺原理:在耗材基材(如 PVC、PP、PLA 等高分子颗粒)熔融成型前,将抗菌剂(多为抗菌母粒或纳米级粉体)与基材均匀混合,再通过注塑、挤出、纺丝等工艺制成耗材(如导管、输液器管材、抗菌纤维)。
  • 核心优势:抗菌剂在基材内均匀分散,不易因摩擦、冲洗或体液浸泡流失,抗菌持久性极强(可维持耗材整个使用周期);
  • 适用场景:长期植入或接触类耗材(如导尿管、静脉留置针导管、人工晶体支架)、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如手术剪刀、止血钳)。

2. 表面涂层 / 包覆(外覆法)

  • 工艺原理:耗材成型后,通过喷涂、浸渍、真空镀膜等技术,将抗菌剂(如纳米银涂层、季铵盐溶液)附着在耗材表面,再经固化(如紫外线固化、热固化)形成致密的抗菌层;部分场景会采用 “微胶囊包覆”(如将抗菌肽包裹在聚合物微球中,通过体液刺激缓慢释放)。
  • 核心优势:仅在耗材表面起效,可减少抗菌剂总用量,降低潜在迁移风险;工艺灵活,可适配不同材质的耗材;
  • 适用场景:一次性耗材表面(如口罩熔喷布、医用手套表面)、伤口敷料(如抗菌纱布表层)、器械包装材料(如抗菌无纺布包装)。